克莱斯勒逗逼了,搞垄断的都好自为之
显然,捷豹路虎、奥迪、奔驰以及克莱斯勒等在这一个多星期相继宣布下调旗下部分车型及配件的价 格,不是大发善心,也不是要薄利多销,而是再不降 价,可能要被重罚!
(5日)早上,克莱斯勒发出的降 价通稿铺满了各大主流汽车网站(车托之家,易车网凤凰网),相信很多圈内人士的朋友也被齐刷刷地刷了。就这一官方行为(145种高价值高保修率零配件的价 格将下调20%;同时旗舰产品Jeep大切诺基SRT8价 格下调6.5万,大切诺基5.7L旗舰尊悦版价 格调4.5万),克莱斯勒(中国)还不忘搬出他们大当家郑杰压阵——“我们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最具价值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此次主动作出价 格调整,是我们对消费者承诺实现的最好体现。未来我们将不断的优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优异的产品和服务。”这话甭管是郑杰自己说出口,还是克莱斯勒公关部门小伙伴假借领导之口杜撰,一想到300C、自由光的售 价,什么“最具价值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不是在埋汰自己吗?
然而,更逗的一幕在下午意外地发生了……
被克莱斯勒降 价新闻稿刷完屏后,更大一波的刷屏行为没过多久就又齐齐地上阵了。很不幸,克莱斯勒是其中主角之一。
其实吧,克莱斯勒方面早已接到有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的风声,危机公关当头,克莱斯勒抢在相关结果公 布之前发出上述降 价公告,无疑是为了制造一个危机缓冲。未曾想,这个缓冲时间也显得过于短暂,不仅没有缓冲,反而令后续事件曝光后变得更为被动。
就在今儿下午,多个消息源就开始披露了,除了奔驰的垄断行为尚在调查取证中,克莱斯勒和奥迪的垄断行为已经查实。两家企业的主要行为均为召集SSSS店,统一零配件和保养的价 格。相比奥迪的低调,克莱斯勒的这次新闻通稿以如此高姿态发出,我只想说:“真是逗逼了!”
敦促主管部门这次下大力气调查外资品牌在国内的垄断行为,最直接的导火索是4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手披露的18款目前市场在售的常见车型的“整车配件零整比”和“50项易损配件零整比”。根据这份报告,在整车配件零整比系数中,18个车型中系数最高为1273%,最低为272%,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7倍;零整比系数最高的北京奔驰C级轿车为1273%,基本可以理解如果更换该车的所有配件,所花的费用可以购 买12辆新车。由于这一数据远高出欧美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舆论哗然,消费者震惊。为安抚市场,整治行业乱象,作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之一的商务部不久便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开始在汽车行业内摸底垄断数据,而后发改委等主管部门亦不日跟进。
其实,国内汽车价 格直有被操控的传统,潜规则盛行。 但汽车行业“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使得行业很多顽疾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早在2012年,作为国家发改委价 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巡视员的卢延纯就曾在一论 坛上公开表示,他于2011年查处过一起某汽车品牌经销商开会商讨汽车价 格,企图建立价 格联盟的事件。“国家发改委将制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到固定或者变更价 格,汽车价 格变动幅度、价 格或者其他费用协议、协同行为。制止经营者违法固定或者限定向第三人转售汽车的价 格。”且不说《汽车品牌销 售管理实施办法》的施行给了外资品牌在垄断渠道上有了法理依托,给企图进行价 格操控的厂商最大便利,单就汽车企业这些年进行政府公关所形成的对政策制定以及执行环节产生强大的干预能力,就让卢延纯的这种呼声折损了几分底气。何况,政府多头管理,排球被踢成足球,行业乱象丛生也没有一个部门敢雷厉风行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
反而一些外资/合资厂商的高层还会时不时地站出来表态,,认为时有发生的价 格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如新车销 售利润的不断缩水会减少整车厂的研发投入和热情,从而使得企业乃至行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去。我想说,在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就别这么矫情了。
在国内,汽车的价 格“水分”远没有到被挤干的地步,否则为什么在物价普遍上涨之时,汽车整体的价 格还在走低?如果只是其中一两家企业如此,那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问题所致,但全行业的价 格走低则说明是市场自身在调节。况且,整车厂借助对售后配件的绝对垄断权,很多外资在中国的利润其实呈现出的仍是逐年递增态势,只是利润构成比例出现变化罢了。
无论是整车厂对产品和配件价 格垄断,还是类似经销商之间组建价 格联盟的事件,一直都存在发生着。尤其在高端市场以及拥有绝对领先市场份额的品牌中(主要为进口车,多在经销商层面形成,但也有厂家蓄意设局),隐蔽或是半公开的价 格操控一直都有。但这两年,我们鲜见有哪些企业因为垄断而被处罚,这次如果不是因为“零整比”东窗事发,奥迪、克莱斯勒所谓的垄断行为,那都不是事儿。从以往案例看,企图和已经建立过价 格联盟的经销商基本为清一色的外资品牌,其中又以德系、日系以及美系为主,在话语权偏弱的本土自主品牌则未见。因此,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一些厂商在马太效应的刺激下,对利润有了更大的渴求,这对于消费者的权益而言,无疑是一种侵犯。当然,国内汽车消费环境本身还不成熟,部分消费者对一些明显的价 格垄断行为并不警觉,对加价提车背后可能隐藏的垄断行为往往会熟视无睹。而就算知道售后过程中被狠狠地宰了几刀,苦于无法取证(第三方检测机构缺失以及举证制度的悖逆),心里骂完娘,还是得把钱乖乖付了。
别让自己的消费者憋屈悔恨和寒心,好自为之吧,我这就不再点名了。
(2人了该内容)
神
最新
威海理想租车www.coste.cn威海考斯特专家
http://www.coste.cn_46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