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维权为啥比登天还难?手哥分享6条国内举步维艰维权现状
NextCar网友 为车而狂 问:
汽车三包政策实行的到底好不好?怎么维权的人还那么多?到底能不能制约车企和经销商?
怎么维权的还那么多?还那么多得不到解决的案例?
NextCar网友 车坛留几手 答:
其实汽车新三包政策依然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游走在夹缝中的一些条款很容易让车企或者经销商钻了空子,国内很多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一个问题,老百姓维权确实难,从举证到交涉没有一个是可以顺利执行的。基本上有几点是消费者维权路上最难的事情,手哥我就分享下自己对国内维权艰难的理解。
1.举证难
虽然消费者的投诉比例在上升,但消费者在汽车消费维权中却很难获得赔偿,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在与厂家维权中,消费者处于明显处于弱势,消费者根本不懂车才是最大的问题,在购车前发现质量问题难、出现质量问题后举证难,这使得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加大。
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一般不具有专业的汽车知识,汽车出现问题后,很难区分是自己的责任还是厂家产品的质量问题,如部分厂商经常以消费者操作不当、用油不当、正常损耗等为由推卸产品责任;甚至部分车企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但为避免巨额召回损失,而刻意隐瞒消费者。
当消费者发现质量问题,而质量问题举证又是横在消费者面前的一座大山。“谁主张、谁举证”,为寻求质量问题证据,难免要涉及技术鉴定问题。由于不相信SSSS的自我检测,消费者一般会寻求第三方检测,但这经常会导致厂家不承担较高的检测费用。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缺乏权威的检测机构,而且仅有的几个检测机构多不接受个人消费者的检测业务,即使接受,也是检测程序复杂、费用较高,很多消费者都很难实际去检测,说白了就是制度扯淡。
2.问题诊断滞后
缺少公正、合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无门是当前消费者维权难的重点所在,车主不认可厂家的检测结果时,就需要自行进行质量鉴定,而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鉴定机构并不接受单方面委托,如果车主进行鉴定还需要得到厂家的书面同意,这对于车主来说难度相当大。
检测费用的承担者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等问题都是不小的阻碍。尤其是一些昂贵的进口汽车,不论是零配件,还是整车的质量、技术,国内对于此类汽车问题的检测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支持,都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动辄上万的检测费用对于车主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如果要进行主要部件的检测,其检测费用更是高达十几万,在这天价检测费用面前,更多的车主选择了放弃;另外漫长的投诉过程也让车主身心疲备,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可悲。
3.三包对质量鉴证标准不明确
客观公正的汽车质量鉴定规范和机构是实施汽车三包的条件之一,但汽车及其相关电子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而问题诊断技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就决定了汽车质量问题诊断永远无法做到100%准确,也就无法形成充分必要条件,如果“等下去”将是无尽的。而且,作为汽车技术的一部分,质量问题诊断包括故障诊断也需要实践的摸索才能完善和提高。
5.国内企业综合实力不足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虽然国内主流车企的综合实力和跨国车企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已经具备了一定抗风险能力。阻碍汽车三包政策实施主要是由于汽车质量鉴定规范、流程、人才和硬件的缺失,建立相应的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是当务之急。如果在鉴定汽车质量问题中出了偏差,不但影响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伤害到车企或消费者,但这不能成为不实施汽车三包的借口,就是车企借口太多,而且冠冕堂皇。
6.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
消费者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从目前国内的法律调查结果来看,国人对待法律的认同感远远不及“争吵”痛快,以至于会出现“有法难依”的局面。在着手法律制定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目前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多数为:汽车质量、维修质量、合同争议等问题,部分消费者在平时保养、维修时不注意收集相关维修单据,以及车主缺乏对汽车的专业知识,待到维权需要举证时才发现根本无从入手。哪怕是专业人士维权,也会遇到不小的阻碍,是“更换”有质量问题的零配件,还是“保修”有质量问题的零配件,还是“退换新车”等等,这里面的文字游戏非常复杂,这些隐藏于合同之中的条条框框也在不经意间扮演着阻碍消费者维权的角色。
(7人了该内容)
神
最新
威海理想租车www.coste.cn威海考斯特专家
http://www.coste.cn_160469.html